找到相关内容157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心灵环保》——济群法师

    持规范;想到生命的无常。此外,还要“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无我”,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时时依此四念而住,就能有效地克服贪著和烦恼的产生。声闻修四念住,是为了自己解脱烦恼,证得无余涅槃,出离生死...住在贪、嗔、痴上?这样的观察就是防守正念。我们每天都要想到佛陀的功德;想到佛法所揭示的解脱之道;想到贤圣僧的高尚操行;想到戒律的止持规范;想到生命的无常。此外,还要“观身不净,观受是苦,观心无常,观法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0576077.html
  • 观世音菩萨——圣严法师

    破斋破戒、破塔坏寺、偷僧只物、污净梵行等罪;能得十五种善生,并除十五种恶死。 又说此咒的相貌,即是大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无为心、无染著心、空观心、恭敬心、卑下心、无杂乱心、无见取心、无上菩提心。所以诵持此咒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0676350.html
  • 佛学常识

    好,但是刹那变迁,保持不住,这还是苦,名曰‘行苦’。 (三)‘观心无常’念头起灭,变迁无常,对于一件事,忽然欢喜,忽然又厌恶,一念才去,一念又来,好像波浪滚滚,这样就教八识田里撤下许多生死种子。 (四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1176413.html
  • 见护法师:佛法与科学之印证及启示

    容格等一二著名学者,数十年来并无真正决定性、突破性之发展。若以佛法观之,以凡夫心来观心,谈何容易,心之研究乃是世间最复杂之学问。   如科学家须以显微镜方能观细菌,心理学家需以“禅定”之显微镜方能...

    见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0576901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

    佛教的四念处正是对治这四倒,要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:实际上没有一个绝色美女身上不是充满泪、涕、汗、垢、痰、屎、尿等种种不净物的,都只是一具臭皮囊;身心所能感知到的快乐无不是暂时的,人们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978314.html
  • 转识成智,一切从心开始

    ,这时他又退心,离开山洞,这次走得远了,下山了。又看到山间的岩水滴石头,滴成了一个洞,祖师就是祖师,时刻能够观心。他一想,哎!这个岩石有多坚硬,滴水都能穿成一个洞,我这算什么?马上回到山洞再修,又是...

    素闻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0778539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与南宗禅——以敦煌文献为中心

    无念”、“见性”、“定慧”、“顿悟”以及批评北宗“观心”、“看静”的禅法方面都有新的发挥。[20] 他根据佛教发展的具体情势,特别重视《金刚经》,强调读诵《金刚经》的种种功德,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慧能...

    杨富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2378745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顿悟学说

    坚持戒行,不忘精勤。了如来义,名为正念。故知念在于心,不在于言。……既称念佛之名,须行念佛之体。……念从心起,名为觉行之门;诵在口中,即是声音之相。   神秀重视戒律、观心,甚至反对形式上的称名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592578946.html
  • 慈航大师《禅宗胜义》导读

    ,坐禅达不到心净的目的。坐禅非禅,不能“见性成佛”。   慧能“心行”的成佛修养方法,是一种“智慧观照”的新禅法。他说:   令学道者,顿悟菩提,各自观心,自本见性。……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。若识...

    高令印 刘梓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8364079622.html
  • 《五部遗教》等宁玛派典籍与禅宗

    拼写显得十分混乱. 载录这些禅师的语录,旨在宣扬禅宗的"观心"(看心),"见性成佛"的主张,破除"妄想分别",与《顿悟大乘正理决》的宗旨相同:"离一切言说相,离自心分别,即是真谛,皆默传默授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40979888.html